20世纪80年代,扬州市木偶剧团曾排演过《嫦娥奔月》,将嫦娥“碧海青天夜夜心”的无奈和悔恨,演绎得淋漓尽致。但如今,该团又推出了新版《嫦娥奔月》,对这一传统神话做了全新的演绎,剧中嫦娥与后羿虽化为凡人,但却更具勇敢和牺牲精神,从而使这一故事更具现代意义。
单纯而又高度提炼的剧情,丰富的想象力,赋予了《嫦娥奔月》传统而又时尚的意境:远古时,天上有十只三足金乌,栖息在扶桑树上,每天都有一只金乌上天,成为光照大地的太阳。然而,为了目睹月亮女神,十只太阳一起上了天,顿时天降大火,民不聊生。后羿和嫦娥是一对相恋的青年人,为拯救天下苍生,他们不畏艰险,长途跋涉,前往西王母处,借来神弓神箭,射下了九个太阳。但是,最后一个太阳因为害怕,不敢露面,天地间还是一片黑暗冰冷。民众们祭祀,要向神明奉上最宝贵的东西。为此,嫦娥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。太阳跃出,万物复苏,而嫦娥也涅槃重生,化身为月亮女神,每天和后羿遥遥相望。与传统神话相比,本版《嫦娥奔月》剧情更接地气,更能引起小观众们的共鸣。
形式活泼新颖、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以及音乐剧式的表现手法,都赋予该剧浓厚的现代气息。尤其是剧中的歌舞表演,儿歌、爵士乐及流行歌曲的混搭,毫无违和感,歌词质朴,旋律优美。在中国木偶界,有三大主流木偶表演形式:杖头、布袋、提线,扬州一直都是杖头木偶的主要传承地。杖头木偶“不是真人,胜似真人”的艺术效果,在《嫦娥奔月》中表现得格外传神。在嫦娥奔月后,月宫中的仙女们舞动长袖,营造出美轮美奂的仙境。除了杖头木偶,其他的木偶形式也有呈现。比如流行于日本的铁枝木偶,演员全身穿着黑服操纵木偶,木偶四肢特别灵活;还有中国传统的皮影戏,在投影上表现出前往西王母处的艰难险阻,也令人耳目一新。
高科技声光电的运用,同样为整台演出增光添彩。木偶剧《嫦娥奔月》在业界首次采用全息投影技术,打破传统舞台上多采用的挡片在前、木偶表演在后的形式,改由纱幕、投影与演员形成“纱幕(前)—表演区(中)—纱幕(后)”多层次视觉,与演员演出、剧情发展相辅相成。舞台后方的屏幕上,通过全息投影技术,将金乌、月亮等形象,全都描绘得栩栩如生。这些形象忽而是屏幕中的动画,忽而是舞台上的木偶,自由转换,令人称奇。大地遭受烈火炙烤,或是万物复苏的场景,都在舞台上生动自然地展现,让观众们身临其境。注入“新鲜血液”的传统木偶剧,为广大观众上演了一部更具时代气息的“非遗木偶科幻大片”。
但纵观全剧,感觉文本上稍有欠缺,那就是“后羿射日”占的比重较大,第一主角似是后羿而非嫦娥,“奔月”演绎得不够。希望此剧能够进一步加工提高,使之成为久演不衰的精品保留剧目。